当一个月前知道,有机会能在上海车展采访到Holger Hampf时,我内心还是有一些期待的。
因为在我看来,作为一名在宝马集团工作了25年的资深设计大咖,他多少有点宝马设计藏经阁“扫地僧”的感觉。
他的设计生涯多元且丰富,他设计或参与设计了非常多的重磅车型,是宝马设计团队中的核心灵魂人物之一,他执笔参与重塑了宝马集团的设计进化与迭代。
在早些年。他负责过宝马的数字化界面设计,还担任过宝马的设计智库——Designworks的负责人,领导位于慕尼黑、上海与洛杉矶的三地设计工作室。参与的设计项目林林总总,从奥运会的雪橇,到中国的高铁,再到高奢家具,都曾经留下过他和团队的奇思妙想。
其设计涉足领域之广泛,经验之丰富,在汽车行业是非常少见的。而其目前担任传奇品牌MINI的设计大任,描绘这个世界上最具有想象力和乐趣的大品牌的未来图景。
但我并不太想把宝贵的时间留给问下一代MINI究竟有哪些新的设计细节这些刻板且无趣的话题。
在短短半个小时的宝贵时间里,我选择了一个很MINI的方式,跟这位MINI设计大神聊了聊梵高、下厨与究竟什么是美这样不搭界的话题。
为什么要谈论美?
因为,什么是美?究竟该如何定义美?这是萦绕在我心中的话题。就在2个月前,我借着出差慕尼黑的契机,终于打卡了久负盛名的老陈列馆,见到了心念念许久的梵高真迹——《向日葵》,其极致的生命之美,带给我心中的震撼和冲击许久难以平复。
而汽车设计师是在汽车圈感受美,塑造美,传递美的“天选之子”,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和艺术家一样,都是用笔,用线条和色彩去构建美丽世界。
我非常好奇想听听Holger Hampf这样设计大咖是如何理解美的。
美是一种恰到好处,是一见钟情
我和他分享了关于梵高的小故事,他对于我的感受同样有共鸣。
“我很高兴您喜欢慕尼黑和那里的博物馆,我非常赞同您关于"一见钟情"的观点——第一印象确实至关重要。如果一个设计无法在第一时间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很可能就永远失去了被了解的机会。”
美是一种一见钟情,也是一种恰到好处,是一种不需要门槛就能够人人感知的感觉。
“美的定义其实很简单:就是那种'恰到好处'的感觉。它不一定符合什么逻辑,而是一种纯粹的直觉感受。这种美不仅设计师能体会,任何人都能感知——当你坐进一辆车,或是清晨用咖啡机煮咖啡,又或是把黑胶唱片放在唱机上时,那种行云流水般的愉悦体验,就是我所理解的美。”
对于一件设计作品,美的定义不局限于视觉层面。它需要具备完美的美学呈现,但同时必须拥有恰到好处的功能性。
“好的设计不该让人产生疑问,不该让用户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它就应该那么自然而然,让人感觉'就是应该这样'。”
谈及美的沉浸式体验,这位宝马的设计大拿还分享了自己下厨时的美好体验。
“我特别喜欢下厨,一个设计精良的厨房能让人完全沉浸其中——所有工具都触手可及,操作流程自然流畅。在那里,我可以安静地听着音乐,享受烹饪过程本身带来的满足感,而不仅仅是最终的美食。
设计对我而言也是如此:它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晚上入睡前的构思,早上起来继续完善草图,如此循环往复。真正的美,在于倾尽全力打造出让使用者会心一笑的产品——这正是MINI品牌的精髓所在。”
好的设计,美好的物件,会让人一见钟情,怦然心动,润物细无声。这是Holger Hampf的美学思考。
设计的精髓:一种精妙的平衡
聊完了如何定义美,我们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下一个话题,一个美好的汽车设计应该具备怎样的元素?
无论是宝马,还是MINI,都有着伟大且源远流长的设计传统。
1956年,在全球深陷苏伊士运河危机导致石油短缺之际,一项神秘的ADO15计划(Austin Drawing Office第15号计划)诞生。
英国汽车公司聘请了著名汽车设计师Alec Issigonis爵士来设计。Alec Issigonis设计的出发点也非常明确:经济、亲民,且能搭载四个人和一些随身行李的汽车。
为了减小车身尺寸和车内乘坐空间最大化,Alec Issigonis在设计之初就提出了28原则:“20%留给机器,80%留给乘客”。为了车辆有更好的驾控感受,初代Mini使用了10英寸的小轮和四轮四角的布局。悬挂系统中的弹簧材质也换成了橡胶材料。
Alec Issigonis爵士也曾说过:“我替Mini配置了这么好的刹车、如此犀利的转向特性,如果人们开着它还是出了车祸,那就是他们自己的责任”。
无疑,MINI从品牌创立之初,就是一家以设计安身立命的汽车公司。充满想象力且具有扎实实用性的灵感设计,一举奠定了这家品牌的DNA与价值根基,驱动它能够穿越一个又一个历史周期。
谈及MINI的设计基因,Holger Hampf先生是如数家珍。
“我们的独特之处体现在,赛道基因传承:从最新产品中仍可窥见我们悠久的赛车血统;我们始终是引领生活方式的潮流标杆;以及我们的英伦文化底蕴,经典元素与历史传承是我们的设计源泉。”Holger Hampf斩钉截铁地表示。
“用户选择MINI,是出于对品牌独特调性的认同,是一种种情感联结。满足这群追求独特品味的消费者,正是MINI存在的根本意义。”
而当下,MINI的设计在传承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突破。
按照Holger Hampf先生所说的那样,"迷你至简"。
“从目前展示的产品来看,我们在设计语言上做出了较大突破。我们适度弱化了产品中过于强烈的英伦表达,也调整了过往那种极具玩乐属性的设计风格。过去MINI给人的印象可能过于俏皮,甚至有些诙谐。”
“这次迈向现代化的转型,促使我们精简了部分传统设计元素——我们称之为"迷你至简"。它依然保持着令人一见倾心的特质,但更专注于驾驶本质和纯粹的驾趣体验。MINI的标志性元素始终存在:圆形显示屏、五联拨杆、方向盘设计、经典车身比例,以及Cooper车型的三厢结构。这些品牌基因我们始终坚守。”
那么,一个好的汽车设计究竟要秉持怎样的原则?
Holger Hampf先生认为,对待像宝马或者MINI这样拥有着悠久设计历史的经典品牌而言,精妙的平衡是引领设计不断前行的最关键因子。
“作为设计师,我认为关键在于把握平衡:既要保留MINI的历史印记,又要大胆探索新的造型语言、创新材质应用。设计绝不能陷入重复套路的窠臼。我们的产品应该让消费者既感受到熟悉的亲切感,又能发现令人惊喜的新意——当他们看到或坐进一辆MINI时,既能与品牌传统产生共鸣,又能获得耳目一新的体验。这种过去与创新之间的精妙平衡,正是MINI设计的精髓所在。”
如何设计一辆美好的智能汽车?
当下,汽车产业进入到百年一遇的智能化窗口期。
时代激变,新旧更迭。智能汽车如过江之鲤层出不穷,那究竟该如何设计一辆美好的智能汽车呢?
半辈子都只做设计这一件事的Holger Hampf先生,脱口而出了一个关键词,“整合”。
““整合”——这是当今汽车设计最重要的关键词。汽车设计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几何造型、外观美学或内饰布局。现代汽车设计中,声音系统、光影氛围、人机交互界面、智能科技、材质搭配、工艺质感、触觉反馈等多元要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用车体验。”
基于对当下智能化趋势的深刻洞察,他认为,当下设计师的最大挑战在于,要将数不胜数的全新技术,不着痕迹地融入到用户的整体体验之中。
“真正优秀的智能汽车,能够将这些元素完美融合,让驾乘者感受到浑然一体的和谐感——这一点对宝马和MINI同样适用。我认为MINI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打造出了高度统一的整体产品体验。这种整体性至关重要。”
“我们看到全球市场(不仅是中国)都对数字化集成有着强烈需求,无论是多屏交互还是信息呈现界面。欧美消费者同样追求时刻互联的体验。但我们也目睹过技术整合的失败案例:那些让驾驶者视线偏离路面、仅依赖触控操作带来压力的设计,都是错误示范。”
“优秀汽车设计的精髓,在于将这些技术元素不着痕迹地融入整体体验。理想的交互设计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用户无需思考如何操作界面,一切都能自然而然地完成。这其实很有趣——当你询问人们对某个交互界面的看法时,他们往往难以准确描述喜欢什么,却能清楚指出不喜欢什么。这正是交互设计的微妙之处。”
他的这一番表态,可以明显感觉到是一位敏锐的设计师,站在一个更高维度和更宽阔的视角去思考智能汽车的设计掣肘与底层逻辑课题。
这种跳出汽车圈的视角当然和他丰富的设计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种开阔的视野对汽车设计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绝不能固步自封,而是必须拓宽思维,充分考虑用户和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方方面面。”
虽然Holger Hampf在汽车设计圈算得上经验丰富,但持续进化是这位设计大咖设计哲学的底色。
“我的设计哲学就是持续进化:在技术上突破,在材质上创新,在美学上升华。而汽车作为设计对象的美妙之处,正在于它能整合用户渴求的所有体验维度。”
“当前的时代对像MINI和宝马这样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关于信任的问题——消费者愿意信赖谁?谁值得托付?”
“作为品牌,我们试图通过传承与创新来回应这一挑战:一方面,我们扎根于历史,明确自己的起源,向消费者讲述我们的故事;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向前迈进,证明我们从未停滞在这个时代,停滞不前是最不可取的选择。”
“MINI品牌更有着独特魔力——它绝非昙花一现的时髦单品,相反,车主常常日久生情,甚至难以割舍。当听到用户时隔两年仍说'我依然爱我的MINI'时,这就是对设计师最大的褒奖。”
后记:
与Holger Hampf的交流果然是不虚此行,一方面,他深入浅出地回答了我关于美学的困惑,另一方面,他展现出了一名卓越设计师的睿智、哲思与持续进化的内心力量。
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寻找到一种精妙的平衡。在品牌和用户之间,勾勒出一条双向奔赴的情感纽带。在技术进步与用户体验之间,融合出一套整体体验。
这是当下,设计智能汽车时面临的一道考验,也是将持续进化视为自身DNA的Holger Hampf孜孜不倦的追求。
谈及为何要成为一名设计师?他道出在早年的时候热衷于质疑现状、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这种追求事物进化的本能,让他叩开了设计世界的大门。
对其而言,设计从来不是有终点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进化循环。即便面对已量产的产品,他依然会思考下一次如何做得更好。这种对品质提升的执着追求已经融入血液,令他尤其反感那些标榜完美却漏洞百出的设计。
而在MINI,倾尽全力打造出让使用者会心一笑的产品,是当下他最大的动力。
谈及中国的印象,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这里的人彬彬有礼,礼尚往来。这种优雅的气质也成为了他打造下一代MINI的灵感来源之一。
“MINI是一个友善的品牌,一个知礼的品牌,一个充满正能量积极热情的品牌。我们必须将这种特质延续到MINI的未来发展中——而这正是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来实现的。”